音樂會|MIRROR歌曲監製首辦作品展 Edward Chan入行26年回憶藍圖

娛樂

發布時間: 2024/03/07 13:42

最後更新: 2024/03/08 14:10

分享:

分享:

Edward因不太習慣拍攝大量照片,笑言影相是籌備當中一大因難。(曾耀輝攝)

有聽廣東歌習慣的樂迷相信都聽過Edward Chan(陳浩然)這個名字。作為本地金牌音樂監製兼作曲人,多年來為不同歌手監製歌曲,大碟以及演唱會等,為廣東歌樂壇貢獻良多。今年是Edward入行第26個年頭,將於3月23及24日,聚合不同世代的歌手於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個人作品展,重新演繹Edward Chan的回憶藍圖。

音樂人大多以10年為一個單位,舉行個人作品展,以示出道周年紀念。偏偏Edward就選擇在入行26周年才舉辦首個個人作品展。他解釋道︰「其實2018年已經蘊釀當中,有不同的持份者都有邀約過,但有時候做「勇敢」的事都需要一些衝動,當時就覺得未有那股開騷的衝動。」

Edward又舉例「作為一位幕後人,一日內要做多個傳媒訪問已經是從來都未曾試過的「挑戰」。作為個體音樂人,不時希望找一些新事物衝擊一下。他創立EMP工作室跟不同音樂人合作,又曾發展網上頻道《較鐘搞嘢》,去年更成為《全民造星V》的評判。

林一峰是Edward最印象深刻的歌手,因為兩人一同入行一同成長,令他感到既青春又刻骨銘心。(網絡圖片)

Edward透露成為《造星》評判時非常緊張,害怕自己的說話能力不符節目要求,未能講出「soundbite」。後來他決心以平時作為音樂監製的角色點評音樂,效果卻出乎意料,令不少觀眾對音樂監製的工作充滿好奇,這種反嚮給予Edward很大信心,他亦視之為轉捩點,反思是否一個適當的時機舉行個人作品展呢?剛好又有不同持份者再次邀約,Edward就因而下定決心落實開騷。

記憶藍圖

今次作品展命名為《Blueprint of Memories》,Edward指︰「這個名字都蘊釀一段時間,由於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太理性,自己看不到自己不理性的那一面,需要透過跟建築師、填詞、寫文案、拍攝的朋友聊天,讓我了解他們眼中Edward chan的音樂。」

他續指︰「我好喜歡建築,結構的事物,而且音樂都關乎結構性,不論是我學音樂還是做音樂都好視乎結構,結構對我而言非常重要。所以希望能夠將建築結合音樂,『Blueprint』一字既親切又能夠代表到建築,日常製作音樂跟起樓一樣都需要依據藍圖。而多年來跟不同歌手單位合作,衍生出不同難忘的記憶,在這些記憶當中,能夠讓我解構出多年製作音樂的意念和初心,因此將今次作品展命名為《Blueprint of Memories》。」

近年Edward被認定為男團MIRROR的御用音樂監製。(網絡圖片)

籌備比想像中困難

籌備作品展對Edward非常新鮮,因全是未曾接觸或嘗試過的。當中邀請嘉賓對他便是一個頗為新鮮的舉動,他笑稱︰「平時多是歌手邀請我寫歌,今次輪到由我去邀請歌手做嘉賓。」

Edward透露邀請嘉賓有一定的技巧。「為增加成功邀請的機率,需要選擇適當的時機開口,我會趁着與歌手工作期間愉快的氣氛親自邀約,氣氛加上誠意,歌手自然難以拒絕。」另一方面,Edward認為:「雖然自己有多年監製演唱會的經驗,都尚算了解演唱會的製作流程,但真正由自己執行整個過程的時候,才發覺比想像之中困難,有賴幕後團隊勞苦功高的付出,更令我明白到朋友的重要性。」

跟Edward合作過的歌手眾多,要從云云歌手單位中揀選作為作品展的演出單位,相當困難。Edward腦海第一時間想起跟自己最為熟絡的歌手朋友,他透露︰「曾經有前輩講過,朋友分好多種,有一種叫『工友』,即工作上的朋友;有一種叫『知己』,即資深的朋友。」雖然Edward不可能邀請所有知己擔任嘉賓,但他直言:「屆時出席的每一位嘉賓,都是我珍而重之的知己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除合作過的歌手眾多,Edward製作的音樂作品一樣多,對於作品展中的歌單安排,他透露將從歌曲的流行程度、樂迷的預期、歌手的期望,及歌曲本身的故事和對樂迷,歌手的意義等角度作考量,並將與音樂團隊及歌手單位從中深入討論而得出最終的歌單定案,望樂迷熱切期待。

創作上的轉變

透過今次作品展,Edward希望為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意義。「作品展上部分歌曲,或許曾經在樂迷的生命中曾經出現過,或者已經遺忘了,希望透過今次作品展,能夠再次勾起樂迷的回憶和感覺。而對歌手而言,作品展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我們再次聚在一起,這種機會和場面是可遇不可求。與歌手朋友一同經歷一件事於我而言感覺非常特別,而這次經歷日後必定成為我們之間回憶之中一個難忘片段。」

最新影片推介:林子善專訪

Edward形容近年自己在創作路上愈來愈將「自己」放在較後的位置,反而將件「事」放在較前的位置。「以前好重視自己的作品可以得到甚麼成就,但漸漸發覺得這個「自己」實在太不重要,反而「事件」才是最重要。」他補充道︰「小至一首歌、一隻碟,大至一個歌手的仕途,團隊的成就和需要,學生和歌手們的人生規劃都比我自己來得重要。多年來的創作令我得到很多,如果這時候仍然只為自己着想,未免過於停滯不前。」他認為將「自己」放在一個較為宏觀的概念,是他在創作上最大的轉變。

近年Edward的團隊不斷跟不同單位合作,當中更包括一些海外單位。Edward認為:「其實本地音樂人與海外音樂人水平差別並不大,而且本地音樂人在海外發展亦相當出色。我們的團隊希望作品不再只局限於香港,而是將作品帶到外地,因此未來希望能夠為創作團隊帶來更多海外市場的機遇,擴展團隊創作的足跡。」

記者:傅承嘉